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远期疗效观察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远期疗效。方法:以辩证论治选穴,穴位埋线治疗三个疗程,前后自身对照观察,每次选6~10个穴位。结果:96例患者治疗后体重、体围、皮脂厚度、BMI、F%、WHR、瘦素(Leptin)、Ins、TG、TC、FBS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具有疗效高、方便、安全、无痛苦、持续作用长、无副作用等特点,提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具有减重降脂重塑体形和良好的远期疗效。
单纯性肥胖病是指进食热量高余人体消耗量,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和分布异常,体质量增加而造成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肥胖不仅影响体形、美观,而更重要的是肥胖病增加了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脂血症、不孕症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削弱机体抵抗力,增加病死率,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1,2]。近几年来穴位埋线在治疗该病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且在减肥的长期疗效显示出了很大的优势。本文就穴位埋线减肥的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中医减肥美容专科门诊96例,符合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符合标准者,男8例,女88例,年龄19~59岁,平均(28.37±9.67)岁,病程0.5~26年,平均(10.5±4.0)年。轻度肥胖45例,中度肥胖46例,重度肥胖5例。正常组,均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随机自愿体检的健康学生。
1.2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
单纯性肥胖病参照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三届肥胖研究学会会议上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疗效标准”[3]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的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4]。
1.2.1诊断标准 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是:[身高(cm)—]×0.9。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30%;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31%~50%;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51%。结合近年来国际统一流行的标准体重测量方法,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5]于年提出了中国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认为中国人BMI在18.5~23.9为适宜范围,24.0~25.3为超重,25.3~27.4为轻度,27.5~31.6为中度,31.6为重度。
1.2.2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体重下降已达到标准体重,或超重范围内,有关症状消失,持续3个月以上。显效:体重下降5kg以上,或脂肪百分率下降5%以上,有关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体重下降3kg以上,或脂肪百分率下降3%以上,有关症状减轻。无效:体重下降不足3kg,或脂肪百分率下降不足3%,有关症状未减轻。
2.观察指标:
肥胖指标:体重、体围、皮脂厚度、体成份测定、体重指数(BMI)、血清血指标: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空腹血糖(FBS)、胰岛素(INS)、瘦素(Leptin)、腰髋比(WH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og(Fins*FBS)[6]
治疗方法
方法:临床辩证分型和选穴:
(1)胃肠实热:主要征候为形体肥胖,食欲旺盛或消谷善饥,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弦滑。埋线选穴:胃俞、内庭、曲池、中脘、天枢、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合谷、足三里。
(2)脾虚湿阻:形体肥胖、疲乏无力、肢体困重、纳少腹胀、便溏尿少、下肢时有轻度水肿、舌淡边有齿痕、舌苔薄腻、脉濡或缓。埋线处方:脾俞、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水分、丰隆。
(3)肝气郁结:形体肥胖、胸脘胀闷、时而作痛、烦躁易怒、头目眩晕、妇女乳房作胀、少腹胀痛、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埋线处方:肝俞、太冲、期门、膻中、支沟、血海、三阴交。
(4)脾肾阳虚型:形体肥胖、形寒肢冷、少腹腰膝冷痛、纳少便溏、尿少肢肿,妇女经量变少、甚或闭经,舌质淡胖,脉沉或弱。埋线选穴:脾俞、肾俞、三阴交、气海、太溪、足三里、命门、关元。
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每次辨证选取5-10个体穴进行穴位埋线并且随证加减,每次选用的穴位不同于前一次,可左右交替,重复使用,每2周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约天)后检查肥胖指标,一年后复查。
中医学认为,肥胖症的原因是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渐积,脾失健运,精微不布,脂膏内瘀,气血雍塞。《针灸大成》曰“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肤充腴,而酷烈之极,内蚀脏腑矣”。《灵枢·经脉》篇指出:“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灵枢·大惑论》“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脾气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热积于胃内,消谷善饥,发生肥胖。临床观察显示:胃热腑实,脾失健运,是临床最多见的证型之一。基于上述理论,临床取穴主要以阳明、太阴经穴为主,以清胃热,健脾运,祛痰湿,使体内停聚的脂膏及湿浊消除,气血运行通畅。
单纯性肥胖病的发病机制归根到底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调整脾胃,恢复其运化功能是治疗的关键。在单纯性肥胖病患者中,胃肠实热型是常见的、且数量是最多的。其埋线处方中,足三里是胃经的合腧,属于足阳明经,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是小肠经的下合穴,均属足阳明经;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合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素问·咳论》亦有“治府者治其合”的说法。天枢为大肠募穴,属足阳明经,合谷为大肠经原穴,配足三里可调理肠腑。内庭为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能清胃热,《难经·六十八难》说:“荣主身热。”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有健脾利湿之功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合之穴,属于足太阴脾经,配天枢、合谷,既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作用,又能调理足三阴经的功能。诸穴合用,共奏清热通腑、健脾和胃、利湿化痰、消除膏脂之功效。在临床中根据肥胖病的表现亦可随症加减,食欲亢进加内庭;心悸气短加神门、内关;便秘加天枢、支沟;尿少加水分、阴陵泉;自幼肥胖加肾俞、三阴交等。取这些穴位均可调整失常的脾胃功能,振奋阳气,调畅气机,通调上、中、下三焦,从而达到清除膏脂的目的。
笔者选用埋线疗法减肥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腧穴学研究而辩证选穴。研究表明:①治疗前后胸围变化不明显,而其余体围下降明显,表明针刺减肥具有良好的塑身效果。②埋线治疗3个疗程后的许多肥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穴位埋线治疗的近期疗效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从穴位埋线治疗停止后1年的远期疗效来看,许多指标仍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肥胖指标并不反弹,反而与治疗前仍有较大差异;③埋线对血脂。血糖、胰岛素、瘦素等生化指标有良性调节作用,且治疗结束后1年仍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埋线疗法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纠正患者的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并对植物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维持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在减肥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肥胖病的教育,建议患者少食高糖高脂油炸食品,多食蔬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配合一定的锻炼,记好减肥日记,综合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是多种方法和效应的集中和整合,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7]。穴位埋线是针灸的改良与延伸[8],但其作用的持续性则非针灸所能比拟。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一般说来,由于羊肠线刺激平和,对大脑皮层中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7]。利用这一特性,把羊肠线埋入穴位,能较长时间刺激穴位使之持续发挥效应,从而调节患者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植物神经系统,抑制胃肠运动,减少胃酸分泌,控制热量摄入,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脂肪蓄积,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的动员与分解,使代谢达到新的平衡,达到减肥的目的[9]。这可能与穴位埋线能够激活饱中枢,使饱中枢兴奋水平升高,抑制了饥饿中枢活动的作用,调节摄食中枢异常的NE、DA、5-HT、5-HIAA含量,并使之趋于正常[10],纠正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这可能是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病效果好且不反弹的原因之一。
针刺疗法对于许多工作忙碌的人及怕针刺的人很难坚持配合,常常半途放弃治疗,穴位埋线治疗因其只需2周治疗1次,节省时间而且每次治疗的针数少,痛苦少,因此患者的接受度高,符合现代人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8]。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次,埋线疗法利用其特殊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7]。
本研究证实埋线疗法减肥简单易行、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作用、不但可减轻体重,而且可使机体恢复健康。在穴位埋线疗法减肥的过程中[8],常意外得到一些连锁效应,例如经前综合征、痛经、多年偏头痛、月经不调、失眠等病症随之治疗,不药而愈。说明埋线治疗不仅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而且远期疗效肯定,不宜反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减肥方法。
辽中县茨榆坨镇博仁诊所健康热线
中医治疗白癜风费用白癜风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zz/94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