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皮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tslf/180423/6185610.html
肥胖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肥胖按病因分为:①原发性肥胖:又称单纯性肥胖;②继发性肥胖。按脂肪在身体分布分为:①普遍型肥胖:又称均匀性肥胖;②腹型肥胖:又称向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男性型肥胖;③臀型肥胖:又称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
一、肥胖的测量
1.按身高体重计算
通常认为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为肥胖,必须排除由于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的因素。标准体重要根据身高计算,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男性,体重(kg)=[身高(cm)-80]x0.7;女性,体重(kg)=[身高(cm)-70]x0.6。简单粗略计算标准体重,体重(kg)=身高(cm)-。
2.体重指数
目前多数采用体重指数判定肥胖与否,且比较准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世界卫生组织标准:BMI18.5~24.9kg/m2为正常,BMI25~29.9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我国标准:BMI18.5~23.9kg/m2为正常,BMI24~27.9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BMI将肥胖分为3级:1级,BMI30~34.9kg/m2;2级,BMI35~39.9kg/m2;3级,BMI≥40kg/m2。
3.其他①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男2.5cm、女3.0cm为肥胖。②腰围:男≥90cm、女≥85cm为肥胖。
二、病因与发生机制
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对肥胖有影响的内分泌素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胰岛素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机体对肥胖的易感性起作用,肥胖者往往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2.内分泌因素
包括下丘脑、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3.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可引起肥胖,包括:①饮食过量;②进食行为(食物种类、进食次数时间等)异常;③运动过少;④饮酒。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氯丙嗪、胰岛素等可引起肥胖,为医源性肥胖。
5.脂肪细胞因子
脂肪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发现是近年来内分泌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研究较多的脂肪细胞因子有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及肿瘤坏死因子a等,它们均参与了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同样也是肥胖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肥胖以体重增加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不同的病因有其不同的肥胖类型及表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zz/95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