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显示:
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
其中,中国的隐性饥饿人口达3亿
在这个不缺少粮食的今天
还有人是饥饿的吗?
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隐性饥饿”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群中营养失衡、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状况相当普遍,人体70%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肝胆疾病、肥胖症等都与人体细胞隐性饥饿有关。
什么是隐性饥饿呢?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称之为“隐性饥饿”。一般来说,你可以将营养不良,微量营养素缺乏,营养不均衡看做是“隐性饥饿”。
哪些原因导致了“隐性饥饿”呢?
饮食结构不合理
在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的饮食当中,饮食结构相当的不合理。食物种类太少,种属太接近。主要以高碳水,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为主,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版》的建议,每人每天应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更是要在25种以上,谷类、薯类、杂豆类的食物种类平均每天3种以上,蔬菜、菌藻和水果类食物种类平均每天4种以上,鱼、蛋、禽肉、畜肉类的食物种类平均每天3种以上,奶、大豆坚果类的食物种类平均每天2种以上。
加工方式过细
为了增加食物口感和视觉美感,我们食物加工的方式越来越精细。拿我们大米的前身糙米和大米的营养价值进行对比发现,在碳水和蛋白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大米损失了更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B族、镁、钾、磷等营养素。食物加工过细,损失了这么多的营养价值,在食物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自然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建议将我们每餐中的主食其中三分之一用粗粮、杂豆、根茎类蔬菜代替,增加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烹饪方式太复杂
每个人都喜欢吃好吃的,但是往往来说越好吃的食物,烹饪方式越复杂,营养价值损失越严重。尤其是煎炸、烟熏、烧烤、腌制等加工方式,不仅营养损失,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致癌物质。我们的维生素B、维生素C都是水溶性的,而且不耐光和热,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在不正确的烹饪过程中损失严重。所以越是简单点的烹饪方式,更能够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
你是”隐性饥饿”一族吗?欢迎互相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jc/958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