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人类诞生已有万年的历史,然而,放眼望去,20世纪之前的人类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攫取食物满足饱食的历史。从原始的摘食野果,猎杀野物充饥,到使用火种烧烤食物,五谷逐渐成为人类的主食。食物一直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营养从未得到满足。
然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产品与古代相比已极大丰富。饮食结构正迅速的发生着变化,五谷的比例日渐减少,而鱼,肉,蛋,奶,蔬菜及水果所占比例日益提高,美味而高能量的肉类食物更加容易获得。然而,人类为了适应几百万年的生存环境而固化的基因结构是不能适应每天的美味佳肴过度的供应的。于是身体被动做出反映,肥胖诱发的危险信号正在敲响警钟。
当肥胖成为危害我们健康的危险因素之后,我们不禁会问,肥胖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我为什么会肥胖?如何减肥和控制体重?什么样的体重才是健康的?
一、今天肥胖流行有多严重?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肥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多年前,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认为“肥胖不仅是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是其他疾病的预兆”,曾称“突然死亡这种情况,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见”[1]。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超重和肥胖在全球广泛流行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不仅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在年4月刊登《从年到年全球个国家成年人BMI指数趋势》一文,显示,年到年,全球肥胖(BMI≥30kg/m2)人群显著增加,男性从3.2%增加到10.8%,女性从6.4%增加到14.9%。年,全球大约2.66亿男性和3.75亿女性是肥胖的。而在年,这一数字男性只有0.34亿人,女性只有0.71亿人是肥胖的。这就意味着,目前在全球将近73亿人口当中,有6亿多人肥胖。
二、肥胖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年,WHO将肥胖定义为一种疾病,并增加到国际疾病分类(ICD)中。现代医学认为:肥胖不仅是一种疾病,而且也是一种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可导致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肌肉骨豁疾病(骨关节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胆囊疾病)及某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在内的诸多疾病、并发症及过早死亡。
肥胖者与体重正常者相比可能罹患其他疾病的风险几率更高。
三、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肥胖,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难题?胖,非我所愿,却,如影随形,烦恼无刻不在。于是乎,千万次的问:为什么我会发胖?为什么我吃得不多还比别人胖?
引起肥胖的机理相当复杂,但有一点毋庸质疑,那就是肥胖是人体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致使多余的能量转变为脂肪囤积在体内的结果。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胖,而有的人不容易胖呢?不同的人摄取食物的欲望,对所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以及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差异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包括饮食、运动、文化、心理等环境和社会因素。
一个具有肥胖遗传基因的人,也并不是一定会成为肥胖患者,只不过他比不具有遗传因素的人更容易肥胖罢了。
遗传基因好比是一粒种子,而环境和社会因素则如同土壤、湿度、温度和阳光。仅有种子,没有适合生长的条件,这粒种子就难以开花结果。但是,如果给它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就会促使肥胖发生。
综述肥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与环境因素2、物质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3、脂肪细胞的数目增多与肥大4、神经精神因素
5、生活及饮食习惯6、药物性肥胖
1、遗传因素
两种microRNA分子的上调表达: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Zurich)科学家们发现沉默“MicroRNA和”这两种microRNA改善肥胖老鼠的葡萄糖敏感性。
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瑞士佛多斯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等多国28个细胞遗传中心组成的研究组通过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发现BMI值异常,包括体重过轻,与体重过重的情况与16号染色体上一个名为16p11.2区域密切相关。
如果这段名为16p11.2的区域中的基因丢失,那么患肥胖症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2.饮食习惯
2.1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偏食挑食、食物过于精细、滥用营养口服液,或减肥节食不当等,都可导致某些营养素的摄取不足,从而引起营养缺乏性肥胖
科学证实,人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也会使人发胖。机体在能量的代谢和脂肪转化为能量释放、消耗的过程中,都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参与才能完成。这些营养素在蔬菜、水果和粗粮中含量丰富,如果摄取不足就会影响能量的转化及代谢,从而导致机体能量过剩,脂肪贮存过多,消耗过少,引起发胖。
2.2不良的饮食习惯破坏了健康的肠道菌群结构
科学家们把高密度脂蛋白基因被破坏、先天患有轻度糖尿病的小鼠与基因完好的对照小鼠,分别都饲喂植物性饲料和含有大量动物脂肪、模拟现代人的饮食结构的高脂饲料,一共有4组动物,分别是“好基因+好饲料;坏基因+好饲料;好基因+坏饲料;坏基因+坏饲料”,并用最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分析了各组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发现,饮食是决定肠道菌群组成的主要因素。饲养在同样饲料上的不同基因型的小鼠,菌群结构相差很小。
2.3精神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肥胖者遇到高焦虑情景时吃的会比平时多;而体重正常者遇到高焦虑情景时,则吃的较少。临床发现某些肥胖者,是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用食物来补偿,结果吃得过多,肥胖成疾,叫做“情感饥饿”心理状态者。摄食有满足欲望、缓和紧张及安定情绪的作用,所以一些失去心理平衡的人,可由于无意识的过量摄食而肥胖。
四、我们该如何健康的减肥呢?
大多数人的肥胖属于食物诱导的肥胖,肥胖基因缺陷引起的仅占5%,因此,防治肥胖的基本原则是使人长期、持续地处于能量摄取与消耗的负平衡状态之中。即限制能量的摄入,增加能量的消耗。
常用的减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运动减肥、控制饮食、药物辅助及其他医学手段的减肥。在众多的减肥手段当中,对于大多数肥胖者而言,我们首先推荐的是以运动减肥手段为主,因人而异制定减肥处方。
1.选择中等强度的、持续时间长、总的能量消耗多的运动
根据相关资料:每减轻1公斤体重约需亏空热能-千卡坚持体育锻炼。要减肥,要看热能亏空了多少,必须以此为前提。一般每次锻炼不应少于50分钟。在中等强度运动时,开始阶段机体并不立即动用脂肪供能,脂肪作为能量释放出来并运送到肌肉需要一定时间,至少要20分钟以上。在运动中把将心率控制在最高心率的60-70%(最高心率=-年龄),强度过大使能量消耗以糖为主,肌肉氧化脂肪的强度较低,而负荷较小,机体热能消耗不足,也达不到减肥的目的。
2.坚持以有氧运动为主
减肥过程中坚持以有氧运动为主,燃烧多余脂肪;并适当增加力量练习,以增加瘦体重的比例,提高安静状态时机体代谢率水平,巩固和增强减肥效果。
3.合理膳食
限制膳食的总热量,不仅是限制脂肪的摄人。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摄入,一方面可以降低胰岛素的分泌,减少体脂的合成;另一方面会使体内的糖原储备降低,从而促进对脂肪的动用,减少体脂的储存。
减少总能量其实就是要节食。减肥的目标应该是0.5公斤/周,2公斤/月较为适当。低能量饮食一般设计为男性1~千卡/天,女性0~1千卡/天,最好保证比原来每日摄入的能量低~千卡,进食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三分之一。
3.1三大营养素供能比
碳水化合物应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占全天能量的60%。脂肪为第二大能量来源,占25%左右。蛋白质应占全天食物能量来源的15%~25%。或每公斤体重1克。
3.2微量营养素的补充
采用低能量饮食时很可能因为摄入食物的减少而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所以应适量摄入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复合型营养补充剂。
3.3缓解饥饿感
节食减肥毫无疑问会带来饥饿感,使人不容易坚持下来。怎样才能缓解饥饿感而又不增加能量摄入呢?膳食纤维在这方面会带来明显益处。并且膳食纤维还具有结合、吸附胆酸和胆固醇的作用对降低血脂和体重有一定的作用。蔬菜、水果、粗杂粮、全麦杂豆类、魔芋制品、以膳食纤维为主要成分的保健品,如大豆膳食纤维等富含膳食纤维是很好的选择。
4.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进行行为疗法
对某些感兴趣的一些体育或运动项目,可以适当的发展其运动技能,培养对运动的兴趣爱好,以便长期坚持,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减肥运动必须持之以恒,不能间断,切忌有一劳永逸想法。就行为治疗而言,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为行为干预的第一目标;而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则是长期的目标。养成良好的进食行为: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多吃什么、该少吃什么等等;减少脂肪、高糖的摄入。
5.其他减肥方式
除以上常用的减肥手段,还有针灸减肥、脱水减肥、外科减肥等方法,我们稍作介绍。
针灸减肥主要采用耳针、体针、灸法、梅花针、芒针5种方法。其中,应用推广范围最大的是耳针减肥,且主要以耳穴埋针、耳穴压豆最为常用。针灸法减肥效果不显著,亦少被临床采用。针灸减肥往往由于人们不能长期坚持而影响疗效。
脱水主要是通过穿不透气的衣服进行运动,使人体大量出汗,以减轻体重的目。用脱水的方法减体重,可使体内的水分、脂肪和蛋白质等成分丢失,减速越快,则体内水分的损失量越多。因此,对于非运动员来讲,脱水减肥法是不可取的。
外科减肥主要是借助手术进行减肥。国内外医学专家所采用的外科减肥方法主要有吸脂术、空回肠分流术、胆囊、胰液改道术等。大量的实验证明,通过外科减肥法进行手术后,常会出现胃肠不适、急性肝衰竭、关节炎和多种营养缺乏等合并症。
参考文献
1.梁成军.减肥方法及其效果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8年第二期.
2.彭 莉.几种不同减肥方法及其效果评价[J].体育学刊,1年3月.
3.王立勇.简论减肥的几大误区与合理减肥[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年12月.
4.卢芳.肥胖诊断指标的选择和防治,中国社区医师[J].年第二期.
运动健康网是中国第一个运动健康科普平台,旨在传播科学运动的理念,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
专家顾问及战略合作单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
1.网站投稿: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甲氧沙林溶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zl/95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