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民晚报」
人类摄取食物过程主要由两类内源性激素——瘦素和饥饿素共同调控。其中,饥饿素也是科学家眼中治疗肥胖症的热门靶标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轶/徐华强团队联合谢欣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饥饿素受体分别结合内源多肽激素——饥饿素和促生长激素释放肽-6,以及Gq蛋白信号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饥饿素受体独特的配体识别和激活的分子机制。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成员利用冷冻电镜的手段解析了饥饿素受体分别结合饥饿素和促生长激素释放肽-6,以及下游Gq蛋白两个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9和3.2埃。结合配体结合和细胞功能分析,该研究揭示了饥饿素和GHRP-6与饥饿素受体结合口袋的精确结合模式。团队还提出了由辛酰化基团促进饥饿素在口袋的正确定位,并结合和激活受体的作用模型。这项工作为理解饥饿素受体的配体识别和激活机制提供了精准的结构模型,也为靶向饥饿素受体的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机遇。本报记者郜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zl/95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