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怎样治疗才靠谱?青少年肥胖趋势如何遏制?肥胖增加癌症发病率的机制是什么?在“防治肥胖日”到来之际,我们就肥胖热点话题采访了医院张鹏教授,来看看他的见解吧!
口述
张鹏医院教授
整理
寿司
来源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医院张鹏教授接受医学界采访
一
中国肥胖人群已超万
提及我国的肥胖发病情况,张鹏教授语气有些沉重,他回顾了去年Lancet发布的研究,指出我国肥胖人口已超万,高居全球第一;其中男性万,女性万,占总人口的8%左右,青少年肥胖也增长迅速,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肥胖形势不容乐观。
图1.年全球BMI水平(上图为女性,下图为男性)
而欧美国家通过积极的防控,近年来肥胖人口已渐渐平稳,张教授指出,欧美人群的肥胖通常被称为“梨”型,而亚洲人群则表现为“苹果”型,这种腹型肥胖更容易合并肥胖相关并发症,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性的睾酮水平低下。
“营养摄入、生活质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甚至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使我国肥胖人口增加”,张鹏教授认为,肥胖防控迫在眉睫!
二
肥胖与癌症发病率上升有关
毋庸置疑,肥胖与癌症发病率上升相关,但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张鹏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可能的机制:
1.炎症
脂肪堆积过多使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清理死亡的脂肪细胞。但巨噬细胞在进行清理工作的过程也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以召唤其他细胞的帮助。张鹏教授指出,脂肪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十分庞大,几乎10个细胞中就有4个是巨噬细胞,这将最终创建一个慢性炎症的条件,从另一角度来说肥胖可能是癌症发展的原料。
2.代谢紊乱
堆积的脂肪细胞会产生化学信号,打破新陈代谢平衡,这可能也是肥胖导致癌症的原因之一。
胰岛素是控制代谢的关键激素,其指令可被游离脂肪酸打乱,高脂饮食是影响游离脂肪酸的主要因素,不仅如此,体内尤其是腹部堆积的脂肪也可释放游离脂肪酸,这增加了对胰岛素的抵抗能力。
胰岛素抵抗会影响细胞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细胞分裂的绿色信号,两者都可能成为导致癌症的危险因素。
.雌激素
肥胖与癌症的关联体现也在绝经后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患子宫癌和乳腺癌的概率增加,这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绝经后,卵巢停止供应雌激素,脂肪变成了激素的主要来源,且有研究证实绝经后肥胖可导致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也有数据表明,肥胖导致的性激素变化在男性癌症中也发挥了作用,虽然这比较罕见。
三
肥胖需要综合治疗
张鹏教授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肥胖,主张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他总结到,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减重药物和外科手术——
1.干预生活方式
对于肥胖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是基础,饮食结构中减少高热量、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每日摄入总热量尽量不要超过大卡(男性)或大卡(女性),避免熬夜与久坐。
加强锻炼也很重要,张鹏教授认为,每天坚持运动,并使心率保持次/分以上超过0分钟,结合饮食调整,体重或可持续下降。
2.药物治疗
多数减肥药物副作用较大,专科医生使用除了严把指征外,还要密切监测药物副反应。
1)增加代谢率类:如甲状腺素等使机体基础代谢率有所提高;
2)抑制食欲类:直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抑制食物摄入;
)减少脂质吸收类:减少肠道和胃对脂类营养物质的吸收;
4)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利拉鲁肽等。
.外科手术治疗
1)以限制摄食量为主的手术:可调节胃绑带术、袖状胃切除术;
2)以减少营养吸收为主的手术: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
)同时减少摄食量与营养吸收的手术:Roux-en-Y胃旁路术。
张鹏教授对不同程度的肥胖进行分析判断,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超重非肥胖人群
张教授建议,这类人群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结合规律运动;
2.BMI≥28kg/m2的肥胖患者
如果患者合并了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建议行微创手术;
.BMI≥2.5kg/m2,腰围超过1米的肥胖患者
这类患者通常建议手术。
除了常规的袖状胃切除术、Roux-en-Y胃旁路术和可调节胃绑带手术之外,张鹏教授团队去年始还开展创新的SIPS手术(SIPS=StomachIntestinalPylorusSparing,袖状胃+00cm十二指肠转位+保留胃幽门+单吻合口),成功给“上海第一胖女孩”进行了减重手术(见下图)——这个身高厘米的27岁女孩,体重千克,体重指数高达69.4kg/m2,而截至目前即术后近6个月,小姑娘已减重50多千克,是原先体重的1/。
图2.左图为术前,右图为术后两个月
张教授指出,对于年轻、糖尿病病史较短的患者,建议使用袖状胃切除术;而BMI>50,糖尿病病史>10-15年的患者,SIPS手术效果更好,潜在并发症比Roux-en-Y胃旁路术较少;当体重高且伴有长期糖尿病病史,还合并胃食管返流症时,建议采用Roux-en-Y胃旁路术。
对于青少年肥胖,张鹏教授不建议急于使用药物,1-16周岁的手术治疗要非常谨慎,仔细评估风险获益比;1周岁以下减重手术一般不予考虑,除非救命需要,而改变生活方式是关键。这不仅仅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家长也应改变观念,防止青少年久坐学习而缺乏运动。
四
发现肥胖基因≠基因治疗
肥胖基因所编码蛋白质是一种食欲与能量平衡调节途径的组成部分,而这种途径的失衡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体脂肪的积累和体重增加。
目前已发现的肥胖基因很多,如OB基因、LEPR基因、PC1基因、POMC基因和MC4R基因等,张鹏教授说:“有的人吃很多又不胖,有的人喝水都胖;欧美人梨形肥胖,亚洲人苹果形肥胖,这些可能都与基因有关!”
既然发现了肥胖基因,那么针对基因进行治疗是否有效?张鹏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肥胖基因的认识还停留在基础实验阶段,且肥胖可能非单一基因造成,因而,对于肥胖症进行基因治疗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以及何时能真正应用到临床,还是未知数。
总结
张鹏教授指出,由于青少年肥胖增加等原因,肥胖在中国的流行趋势还将持续。它是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和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控肥胖症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学分会以及其它专业学会等也都十分重视肥胖的防控工作,发布了多项指南,未来希望通过积极的宣教等方式,遏制中国肥胖的进一步发展。
专家简介
张鹏教授
医院
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科创中心创始主任、国际医疗部主任、普通外科副主任、浦东新区糖尿病与肥胖症外科学科带头人、国际肥胖症与糖尿病治疗中心负责人;国际减重外科学院(IBCAcademy)执行导师、杜克大学微创减重外科大师班讲师、美国代谢病与肥胖症外科学会(ASMBS)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外科学组委员、医院学会糖尿病和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营养与代谢协作组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曾在美国留学并工作10余年,年作为浦江人才引进归国。擅长领域:肥胖症、糖尿病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的微创治疗及非手术治疗。
张鹏教授专家门诊:
医院:每周一下午
参考文献:
1.NCDRiskFactorCollaboration(NCD-RisC).Trendsinadultbody-massindexincountriesfromto:apooledanalysisofpopulation-basedmeasurementstudieswith19·2millionparticipants.Lancet.Apr2;87():-96.
2.scienceblog.cancerresearchuk.org/.Howexactlydoesobesitycausecancer?Threeleadingtheories.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治好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zz/95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