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殿 http://www.csjkc.com/m/
我们经常会说沟通很重要,但又经常忽视沟通的重要,其实,说到底是根本没深刻地意识到沟通对我们有多重要。
一位中世纪的历史学家做了一个独特、残忍的实验。
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不准和他们说话,因为他想知道,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前,婴儿会开口说哪一种语言。
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者拉丁语?又或者是他们亲生父母说的语言?
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
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庞、深情的语言,婴儿根本无法存活。
看过这个故事,其实就能明白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孤独患者却越来越多,空虚无聊感越来越强烈,因为人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不是像动物一样有充足的空气、水、食物就够了,而感知自我意识,需要一种外界的触碰,像某位哲人说的:“人,总要撞上点什么东西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之前写了关于性格分析方面的文章,我说我是属于内向者,喜欢独处,有人就误以为我是天天都宅在家,不跟任何人接触那种。其实,除了更新社交平台,线上跟读者互动,线下我也是会经常跟闺蜜煲电话粥,约出来吃饭、出去玩的。
完全的与人零接触,我觉得没有人能做到,因为即便梭罗写《瓦尔登湖》,也并不是一个人住在湖边小屋,与世隔绝,因为他妈妈会隔三差五给他送东西过去,跟他交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活成一座孤岛。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有段话说:“独处是我们每个人在令人厌烦的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独处,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处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愉快就变成了痛苦。换句话说,我们都需要一定人际关系,我们都需要去沟通。”
恰到好处帮我回复了某些误解。独处是选择,但沟通是必须,不沟通是不可能的。《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也从生理需求、认同需求、社交需求、实际目标4个方面阐述了沟通的必要性,重点教我们学会如何沟通。
生理需求
沟通和生理健康之间有着毋庸置疑的联系,医学研究人员列举了一大串因缺乏亲密关系而导致的威胁健康的事件:
1、一份包含了近项研究、超过30万人参与的综合分析显示,那些与家人、朋友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联结者,其寿命要比社会孤立者平均长3.7年。
2、贫乏的人际关系会危害冠状动脉健康,其程度与抽烟、高血压、血脂过高、过度肥胖等一样重要。
3、相比拥有活跃社交网络的人,社交孤独者罹患感冒的概率要高四倍。
相比之下,在沟通中创造出积极关系的生活更健康。一个人一天仅需短短十分钟的交往就能改善记忆力,增强智力功能,与他人交谈还可以减少孤独感带来的疾病。
这里我想起了前段时间闺蜜外婆摔伤了腿,老人不消停,天天闹脾气,老想往外面跑,折腾得闺蜜妈妈很恼火,闺蜜跟我说:“其实能理解外婆的表现,她就是太孤单了,想要我们多陪陪她!小时候大大小小一群孩子围在她身边,热热闹闹的,现在可能十天半个月也没人跟她说说话。”
五一回家,闺蜜外婆已经认不清人了,只记得清二三十年前的旧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密集给我外公,爷爷奶奶打电话,尽可能回家多陪他们的原因,不仅他们需要,也是我的需要。每次能量不足回家,就血槽满满,再能吃一顿外公包的饺子,感觉世界都温柔了,给我刀霜剑雨,我都能报之以歌。
认同需求
书中讲了一个童年时期从未和人类接触过的男孩的真实故事。这个小男孩在法国一个菜园中偷蔬菜时被人发现,他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人类,不会说话。他缺乏社交技能,但更缺乏身为人类的自我认同。
正如作家罗格.少图克所说:“这个男孩没有任何身为人类的自觉,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个和别人有链接的人。”直到给予他慈爱的“母爱”之后,小男孩才开始转变,意识到自己身为一个人。
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只有微量的,甚至没有自我认同感,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中才逐渐明了自己是谁。
最近看《小王子》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小王子和玫瑰花处于“我爱你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我感受不到我的爱被你需要,我也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所以,小王子出去寻找,寻找我存在的意义,我到底有什么意义?怎么才能证明我是一个伟大的王子呢?怎么能证明玫瑰花你需要我的爱呢?他去过那么多个星球,看了大人世界里不同的形象,直到遇到狐狸才有了答案。
代表智慧的狐狸说:你“驯化”了我,那我们会彼此需要。你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对你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最后小王子明白:如果我们无法明白我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话,那么你和另一个人的关系就是你们存在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在寻找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们真正要明白的是:你的价值和关系有关,和爱的链接有关。
社交需求
沟通除了可以帮我们诠释自我之外,也提供我们和他人之间重要的链接。专家们已经证实,沟通可以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这些需求包含娱乐、感情、友谊、解闷、休闲。
研究显示,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快乐之间具有很紧密的联系。书中说了一个超过名大学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最快乐的那10%的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同时,这些非常快乐的人,跟其他同学在睡眠时数、运动量、宗教活动、喝酒量等可观测项上并没有差别。
所以,当感到生活乏味、无聊空洞,找一两个朋友聊聊,或者出去散散心,跟这个世界建立起联系,很多不适的情绪就会消解,人慢慢就变得快乐起来。有时候云分享聊天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闺蜜昨天出去健身,拍了她那个城市的天空给我,真的太好看了,心情都跟着粉起来,然后她在健身房爬了4公里坡,我在家跑了5公里,28分14秒,打破了自己5公里跑最好成绩。
实际目标
在满足社交需求和塑造我们的自我认同之余,沟通还是达成沟通学者所谓的工具性目标最好用的方法。工具性目标是指让他人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表现。比方说,很基本的工具性目标,出去剪头跟发型师说只需要稍稍修剪发尾,家里灯坏了说服电工马上来修理,沟通就是达成这些目标的工具。
更加重要的工具性目标,比方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沟通技巧实际上在每一份职业中都是必要的,他们甚至可以决定生死。有研究发现,60%以上的医疗事故都是因为“糟糕的沟通”造成的,很多警官在解释枪击事件发生的过失,最常说的原因也是“沟通不良”。
所以,沟通不仅仅是说话那么简单,这是门艺术,需要修炼。《沟通的艺术》这本书就是一本很有用的沟通教材,虽然沟通的话题很容易被写成鸡汤文,但这本书完全不同,角度独特,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差异、两性关系等众多领域,是美国沟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两人合著。罗纳德.阿德勒除了写《沟通的艺术》的外,还写了6本跟沟通相关的著作,主题涵盖商务沟通、社交技巧、公共演讲,他还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拉塞尔.普罗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他和阿德勒在一个沟通研讨会上相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合作出了多本教材。
而《沟通的艺术》就是其中一本,出版至今已经超过30年,现今,出版的书籍不计其数,而这本书能够连续出到第12版,不仅在美国拥有超过万的读者,而且在国内也深受好评,豆瓣评分8.5,必有其在沟通类书籍中的过人之处。
豆瓣上看很多评论都觉得这本书很“戳心”,直击我们沟通中的痛点,会说话不代表会沟通,沟通的多也不代表沟通有效,沟通,从来不是个简单的活儿,有时候你不知道一段好好的关系怎么就凉了。
《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看完,不一定会秒变沟通高手,但一定是一本让人长见识的书。看这书中提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比方,为什么大多网友容易见光死?为什么我们会崇拜那些优秀的人?在读这本书时,就感觉一个奇特的小世界打开了。
因为这本书比较厚,我5月重点看的,所以,打算分为几篇文章写,下篇分享书中提到的“如何成为沟通高手?”的几个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yy/957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