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肥瘦在《黄帝内经》早有论及。现代人所困扰的肥胖问题大概就是《灵枢卫气失常》篇所说的“膏者”。
《卫气失常》曰:“腘肉不坚,皮缓者,膏。...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膏者其肉淖。...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篇中的大致意思是:膏型人的肌肉不结实、肥肉下坠(淖,即烂泥);皮肤松弛、腹皮松软。膏型人肌肉纹理粗疏的体质偏寒,肌肉纹理细密的身体多热。
文中谓膏型人偏于阳气盛,身体常“温热不怕冷”。实际上肥胖人在炎热季节怕热多汗,在寒冷季节却比消瘦之人更怕冷,并且中医有胖人气虚的说法。内经的说法和实际的情况似乎有很大矛盾,“阴阳”概念的理解是很复杂的问题,古人的说法应该有它的道理。我的理解,胖人相当于多穿了一件皮袄,而这件皮袄的物质相当于人体不能利用的脂肪代谢产物,一方面胖人阳气盛是盛在体内,这件皮袄阻挡了正常热量往体表散发而致怕冷;另一方面胖人往往存在“痰湿”积滞重的问题,痰湿重脾的运化功能就不足,故胖人摄取的食物产生正常能量的能力就不足,也会更怕冷;再者“气有余便是火”,这个火是郁火而不是正常的阳热之气,而是“阳邪”,可能“膏型人”阳气盛就是指这个阳邪。
经过长期的中医实践,对肥胖人的身形脉证,一般分为:
1、阳虚质:形体肥胖,面色淡白少华,平素形寒喜暖,四肢欠温,精神不振,常自汗便溏,夜尿清长,脉沉乏力,舌质淡胖苔白滑。
2、气郁质形体偏胖或消瘦,面色青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胁胀满,时常叹气。
3、痰湿质:形体肥胖或皮下结节,平素嗜食肥甘,神倦,嗜睡,身重,胸脘痞闷,脉濡或滑,舌体胖,苔腻或滑。
肥胖有先天禀赋因素,父母肥胖,其子女多肥胖。
肥胖的后天因素有:
1、饮食不节;
2、过度安逸:久卧、久坐,活动过少是重要原因。虽然有些肥胖人每天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并不低,但是肢体活动局限性大,并且由于工作的劳累往往餐后就没有活动的习惯。《吕氏春秋尽数篇》云:“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致使机体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柔脆,脾胃呆滞,运化无力,转输失调,膏脂内聚脏腑、脉络,使人肥胖。
3、情志失调: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不能输布精微物质充养周身,而变生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气行水,不能正常通调水道,而湿浊内留,溢于肌肤,加重肥胖。肝气郁滞,影响脾失健运,并且影响胆分泌精汁,进而降低净浊化脂的功能,而渐成肥胖。
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也可致人肥胖。
肥胖的形成因素是复杂的,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过于肥胖而影响到了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尤其女同志注重从审美角度去追求苗条是片面的。适当的饮食和保持经常适量的运动是很重要的。药物治疗即使是中医药还是起辅助的作用,主要在于调整气血阴阳平衡和消除痰、湿、瘀等病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yf/95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