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及防治
+
01
概念
肥胖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增加,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或者体内细胞脂肪变性等,引起体内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增加。
02
病因
1.遗传因素
肥胖属多基因遗传,例如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肥胖,就属於这类遗传。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则子女有40%肥胖的机率,如果父母双方皆肥胖,子女可能肥胖的机率升高至70%~80%。父母不肥胖的子女,也有几率产生遗传因素引起的肥胖。
2.进食过多
高热量饮食超过人体代谢能力和人体细胞工作需求,导致脂肪大量沉积在体内。如高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等。
3.运动过少
运动可增加脂肪的消耗,同时也有助于体内循环的加速,并改善机体的物质交换和功能。运动过少不利于脂肪的消耗,同时也使人体内大量的微循环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并引微循环所辖细胞功能下降并萎缩。
0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增多,体重增加,伴或不伴有内分泌、代谢紊乱。
肥胖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常见于皮质激素增多症或者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者,孕激素治疗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等。
04
检查
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性腺系列,甲状腺激素、呼吸睡眠监测、心功能评价、肝脏和血管彩超等检查以了解体内代谢、内分泌情况。体重指数主要是了解体重超标情况。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05
诊断
全身肥胖评判标准:目前临床用体重指数来评价:18.5kg·m-2者为体重过低,18.5~23.9kg·m-2为正常范围,≥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但应该注意有些BMI增高的患者不是脂肪增多,而是肌肉或者其他组织增多。
局部评判标准:可根据部位的不同,采用B超等进行检查。
06
危害
体脂过多,存在着两个因素,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其本质的病理是代谢紊乱。过多脂肪在体内蓄积,直接影响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导致体内代谢缓慢和紊乱,并直接导致体内慢性炎症,和慢性增生,癌细胞形成,诱发人体衰老、免疫紊乱和低下、肿瘤细胞清除能力减弱。同时也引发血糖、尿酸、血压、血粘度升高,并促进系列心、脑、肾、血管疾病。沉积在肝脏可引起脂肪肝及肝炎、肝硬化等。
07
防治
对于肥胖症患者,首先要制定体重管理方案,然后根据计划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干预:
1.治疗原发病:针对糖皮质激素、孕激素、甲状腺激素紊乱的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2.控制脂肪生成的食物的摄入:根据日常活动和代谢的特点,计算每天消耗的能量,制定能量摄入管理方案,根据减少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
3.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维生素为代谢过程中各种辅酶的元件,故需要进行适当补充。一般的蔬菜和水果均含有这些成分。
4.进行有氧锻炼,增加体内脂肪的消耗:如步行、慢跑、有氧操、舞蹈、骑自行车、游泳、跳绳、爬楼梯等。
5.中医药干预:肥胖在中医,主要证候为痰湿内蕴,多与脾胃阳气不足有关,故可通过中医药调整脾胃,结合祛痰化湿、温阳通络等治疗。
江西治未病提供中医知识的普及,养生饮食指导及建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yf/95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