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文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看到太多的大科技公司背叛公众信任,为了追逐利润而做出有违伦理的事情。到底应该责怪谁?责怪它们哪些方面?由于监管机构的监督不足,公众抵抗的力度不够,而大公司的判断力依然不佳,所有被技术深刻影响的各方都在问:以道德的方式开发技术意味着什么?公众如何信任科技公司确保其个人信息安全?怎样解决社交媒体上的仇恨偏见和极端主义?何以避免人工智能的偏见?
大科技公司一向以为自己是商业中的另类,生来就有所不同。它们的信条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可以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然而,经历数年的丑闻,千禧世代的宇宙主宰们被认为比他们所替代的旧日霸主更强横,甚至更加残酷。
这些人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浮现的数字时代的神童,他们是叛军、海盗和黑客,挑战着老男人俱乐部,借助一波波的技术浪潮,他们品尝到真正的力量。看看马克·扎克伯格,二十多岁的他没有拿到大学文凭,却创办和掌管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站。他是如此少年得志,以至于保罗·艾伦评价说:“我无法在世界历史上找到一个先例,这么年轻的人却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等一等,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25年后的今天,神童们都成了既有体制的一部分。一切都变得太快了。
有墙花园里的巨大怪物
首先是数字平台的崛起,令互联网迅速变成一种平台控制物,这出乎很多互联网用户的想象,因为去中心化曾被广泛认为是互联网的标志。现实的演变是,十年前,人们还拥有一个开放的网络乌托邦。而到了今天,人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有墙的花园所构成的世界,每一个花园里都据守着巨大的怪物。
以美国五大互联网平台为例,随着其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开始遭受质疑,随着它们凭借巨大利润成为经济主宰而引来垄断的指责,随着人们担心自身的政治见解、知识习惯和消费方式可能经由算法为人所操纵,这些平台都到了自我反思的时刻。
苹果公司开创了现代智能手机的先河。年1月9日,iPhone发布,成为人类生产史上利润最为丰厚的产品。人们对它的易用和时尚趋之若鹜,它也给其他领域带来巨变,包括信息、社交、软件、娱乐、广告等。它非常出色,然而,它所带来的问题是,这种设备越来越被认为太容易上瘾了。十年后的年,英国生理学会调查名英国人,让他们评估亲朋好友去世、身份证丢失、遭解雇、患重病、筹划婚礼等18件“人生大事”带来的压力。并不奇怪,失去亲朋好友和患重病名列前茅,但令调查人员意外的是,丢手机造成的压力感与遭遇恐怖袭击相差无几。
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智能装置的设计,无不经过一整套的精心研究,目的就是要让你在使用的时候不自觉地上瘾而无法自拔。这些设计让人类浪费了成万上亿个小时。那时的理想用语是“诱人的交互设计”、“一次又一次地吸引用户”和“设计改变行为”。而现在,斯坦福大学研究者B.J.福格说:“我们将开始意识到,绑定在自己的手机上是一种低等行为,类似于吸烟。”或许更狠的类比,是类似于肥胖。
乔布斯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企业家,他的加冕,首先来自于年Mac电脑的发布。他抓住个人电脑革命的时代精神,以一柄铁锤砸向老大哥,喊出“这就是为什么不会变成《》”。然而,充满讽刺的是,Mac电脑是一个封闭和受控的系统,它更像是“老大哥”设计的东西,而非出自黑客之手。其实其后的苹果手机和应用商店也是如此。乔布斯摧毁了老式的霸权,代之以把自身打扮为解放者的新霸权。正是由于乔布斯,今天的互联网才变成巨兽盘踞的围墙花园,网络原有的开放性和连接性全部消失了。
谷歌作为搜索引擎巨擘,也改变了自己的初心。在谷歌的创立初期,它受人称赞的地方在于,并不想把用户留在自己的网站上,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谷歌搜索,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数年后,谷歌改变了其搜索结果的模式。如今,有超过一半的谷歌搜索都可以直接在谷歌页面上体现,而不需要再点击其他网站。谷歌称自己经过改良的搜索结果,可以让用户更快地找到答案。但与此同时,不断引导用户“足不出谷歌”就可以找到所有答案,这一巨无霸搜索引擎就存在滥用搜索领域主导地位之嫌。年,针对谷歌在搜索结果中“特殊照顾”自家的购物服务,而对其他竞争者不利,欧盟开出了28亿美元的罚单。
此外,谷歌还因滥用自己在手机市场的影响力而在年被欧盟开出51亿美元罚单。这一裁决打击了谷歌商业模式的核心部分:只有三星和华为等手机制造商同意在手机中优先置入Google搜索栏、Chrome浏览器和其他谷歌的应用,才同意给这些手机制造商提供Android操作系统。
在数字广告方面,谷歌借助于对互联网广告生态系统的控制,不断逼迫大大小小的公司使用其广告技术,同时购买广告服务。
在内容管理上,谷歌也引人注目。YouTube、谷歌搜索和谷歌新闻都是虚假信息的集中地。由于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掌握大量数据,应对虚假信息的传播是一项无法逃避的重要任务。在压力下,它们已承诺增加更多的人工管理,并投资于可以屏蔽虚假信息和其他违禁内容的软件工具。
Facebook一度的使命是“使人们有能力分享,令世界更加开放和彼此连接”(Togivepeoplethepowertoshareandmaketheworldmoreopenandconnected),这一使命假设只要实现了这两点,自然会产生有益的结果。然而,人们看到的却是,更多的分享和连接造成了更大的分裂。现场直播谋杀案,恐怖分子公开招新,仇恨团体得以高效组织,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回声室里封闭自己——面对所有这一切,Facebook始终坚持自己不是一家媒体公司,而只是人们可以借之运送内容的一组管道。
年以来,它在散布虚假信息、数据隐私保护和滥用等问题上接连触礁,终于从硅谷偶像跌落凡尘,变成了一个处境艰难的大公司。对其泄露隐私的义愤甚至导致了一场广泛的“#DeleteFacebook”运动。
Facebook当前的危机是前所未有的。它被指责破坏了民主,毒害了严肃新闻;最糟糕的是,它被拖入了公众的视野。用户突然意识到:Facebook通过收集和售卖大量个人信息建立了庞大的广告业务,而事实证明,它的业务已对隐私、选举甚至用户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损害。年7月,Facebook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罚款50亿美元,以终结其对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的调查。它现在承诺在收集个人信息方面将更加透明,然而,它将如何做到既实现这一点,又保持业务的持续繁荣呢?
亚马逊的公司文化与管理风格久受诟病,《纽约时报》指贝佐斯靠榨干员工改变世界,《沙龙》刊登西蒙·海德的书《无脑:为什么智能机器在制造愚蠢的人》的节选,称如果泰勒在世,也能认出公司实施的科学管理的影子,只不过用现代IT技术进一步武装了。此前,媒体已经多次发布了亚马逊剥削员工、工作环境糟糕的报道。亚马逊文化中的不良因素,特别是一种“有意的达尔文主义”,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疲惫倦怠和伤害感。贝佐斯奉行“迅速做大”(getbigfast)的策略,他认为公司成长越快,就能进军更多的领域,并参与树立新品牌的角逐。在这种策略驱使下,最终亚马逊成长为一家无所不有的商店:不仅是销售商,而且还是生产商。本地零售商和独立制造商遭受重大打击。部分消费群体和销售商认为亚马逊正在让竞争消失,特别是当它进入新的市场领域时。
考虑到在线购物的消费者购物的第一站是亚马逊平台的流量因素,事情变得很清楚:如果想要在电子商务市场成功,独立销售商需要使用亚马逊平台,而平台本身也是竞争者,这一事实将导致诸多利益冲突。针对亚马逊的调查聚焦在其是否存在不恰当地特殊照顾自主品牌的商品,而故意削弱了其他依靠亚马逊平台进行销售的第三方产品的行为。其他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yf/95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