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肥胖的发病率在过去三十年内几乎翻了一番。肥胖成人的寿命大大缩短,在美国,肥胖相关疾病每年造成40万人死亡。肥胖增加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癌症发病的关联。近日发表在《Microcirculation》杂志上的一篇综述,对肥胖与癌症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证据进行了回顾,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肥胖与癌症的关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年评估了肥胖与癌症风险的关联,指出预防体重增加、增加体力活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食道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以及绝经后乳腺癌。近期一项研究发现,18岁以后体重增加55磅以上的女性,绝经后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比体重稳定的女性增加50%,这表明肥胖是绝经后乳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因子。此外,肥胖与胆囊癌、肝细胞癌、胰腺癌、胃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宫颈癌、以及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均有关联。一系列大型研究显示,肥胖不仅与癌症发病率增加有关,还与癌症相关死亡具有相关性。对于乳腺癌,肥胖是众多事件的预测因子,肥胖对于无病期、总生存数、第二原发癌结局均有不良影响,且是癌症分期的独立预测因子。即使肥胖患者在诊断时存在更晚期肿瘤,多因素分析后,肥胖仍然是独立预后因子。美国癌症协会估计,在美国,14%的男性癌症死亡和20%的女性癌症死亡是由超重和肥胖引起的。肥胖与癌症关联的机制:肥胖影响肿瘤微环境目前解释肥胖-癌症关联的最主要机制有: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脂肪细胞产生的内源性激素(如雌激素),瘦素等脂肪因子的分泌。其他机制包括:血管生成、肥胖诱导的缺氧、免疫调节、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已阐明的机制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和IGF-1轴可部分解释肥胖和癌症之间的关联。肥胖个体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可导致全身性胰岛素和IGF-1水平的增高。临床研究显示,血清胰岛素和IGF-1水平升高的患者,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的风险增加。肥胖和/或代谢疾病患者胰岛素和IGF-1水平增加,可促进肿瘤生成、增殖以及存货,是肥胖与癌症相关的一个主要机制。脂肪因子脂肪细胞不仅能储存脂肪,还能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脂肪因子,在调节细胞稳态的内分泌、代谢和炎症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脂肪因子家族共包括50多种激素样物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脂联素和瘦素。脂联素脂联素仅存在于脂肪细胞中,具有抗炎和胰岛素增敏的作用。肥胖患者中,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血浆脂联素水平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以及胰腺癌的风险呈负相关。脂联素在癌症中可能起到对抗肿瘤生成的保护作用。瘦素瘦素可通过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来调节体重,全身瘦素水平与肥胖程度呈正比。研究显示,全身瘦素水平与结肠直肠癌以及子宫内膜癌风险具有相关性。瘦素在癌症细胞增殖、存活和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瘦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包括固有免疫细胞活化、胸腺稳态、Th1细胞分化、以及细胞因子生成。肥胖和癌症关联的新机制:肥胖是一种促血管生成和促炎症状态已经公认,肥胖是一种炎症状态,而缺氧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血管生成及不上组织扩展速度,脂肪组织常存在血运、灌注和氧输送不足。肥胖时脂肪细胞摄取过多的脂肪导致细胞肥大,造成氧扩散效率不足。这些均造成缺氧微环境,最终造成坏死。缺氧微环境诱导局部产生血管生成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巨噬细胞浸润。最近报道显示,肥胖也会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这些进程,从而促进肿瘤进展。临床前和临床证据均显示肥胖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关联。与血管生成类似,慢性炎症在癌症发生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许多脂肪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与癌症预后较差相关。肥胖相关炎症还会影响对化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答。例如,对于胰腺癌,纤维化-炎性微环境就可导致血管收缩、灌注受限,从而直接阻碍药物穿透,使治疗效果受限。更重要的是,除了脂肪组织,肥胖也在内脏器官中引发促炎症状态。在正常胰腺中,肥胖引起胰腺脂肪变性,导致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增加,使得免疫细胞浸润、细胞外基质重构,最终导致胰腺纤维化。癌细胞与脂肪细胞的相互作用不仅表现为胰腺中脂肪聚集,还表现为癌细胞在肿瘤边缘侵犯局部脂肪组织,这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原文见:Microcirculation.Apr;23(3):-.
赞赏
长按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得了白巅峰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yy/95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