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凤凰新闻
7月刚刚拉开帷幕,年仅41岁的演员刘伯勋就突发心梗去世!!
惋惜的同时不禁感概心血管疾病的低龄化……
认识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关于心脏或者血管的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
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内膜炎、心律失常、主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以及其他心血管和循环系统疾病。
多种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例如:吸烟、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已成为人类的首位死亡原因。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并不遥远
再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在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是以“亿”为单位来计量的,诸如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可以说不分男女老少随处可见。
近几年频繁报道“某中年男士加班后猝死”“某大学生打篮球中途心脏骤停”“某小伙熬夜打游戏突发心梗”等新闻,充分说明心血管病的普遍性和年轻化特点,如果不能加以遏制和预防,也是很容易演变成重症危症。
心血管病的十大危险因素
前不久,美国预防心脏病学会针对心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总结出了10条注意事项。
不健康饮食
“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所以要少吃这类食物,常见的有蛋糕、饼干、人造黄油、微波爆米花、甜甜圈等。预防心血管病的最佳饮食首推“地中海饮食”模式,以新鲜果蔬、低脂牛奶、纤维素含量丰富的谷物、鱼肉和坚果为主。
2.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可使过早死亡风险增加10%。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拿出分钟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活动时微微出汗,活动中没有特别不舒服)。即便运动量达到推荐水平,哪怕每天只是短时间轻体力活动,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风险。
对于肥胖、糖尿病和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每周至少3次抗阻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3.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主要血脂治疗目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是1.53-3.45mmol/L,如果测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3.45mmol/L以上,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血管方面的异常。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积极地控制其他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降糖治疗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同时避免低血糖和血糖大幅波动。
5.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衰、冠心病、心梗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众多指南共识建议普通高血压患者以小于/80mmHg作为降压治疗目标。降压治疗过程中,只要没有引起低血压和其他明显不舒服的症状,就要继续坚持直到达标。
非药物降压手段包括:低钠饮食、摄入足量的钾、运动、积极减肥、戒烟少酒等。
6.肥胖
肥胖会增加心血管风险,积极减重通常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健康状态。减肥不能一味饿肚子或吃减肥药,理论上需要营养、运动、心理和药物等多管齐下,而对于普通肥胖者来说记住“管住嘴,迈开腿”即可。
7.高龄、女性
不同指南对于≥75岁人群的心血管病预防建议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说老年人的心血管病预防策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个体化原则。
女性心血管病发病通常比男士要晚10年,但是这种“心脏保护”作用往往随着绝经期的到来或糖尿病的确诊而消失。
8.血栓
血栓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血栓的部位、大小、类型和血管腔阻塞的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的建立,比如完全阻塞心脑或外周动脉时,常可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及肢体坏疽,严重威胁生命。
血栓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床活动,以便尽快恢复功能。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健康饮食、戒烟酒等。另外,还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以便明确病情恢复情况。
9.肾功能不全
有大量慢性肾病患者最后是被心血管病夺去了生命,因而慢性肾病的治疗不可忽视对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饮食上除了限盐、少吃加工食品以外,还应限制总蛋白的摄入。规律的身体活动、良好的心血管状态都有助于降低慢性肾病风险。
10.遗传因素
受遗传因素或家族史影响,这一部分人群比普通人更易暴露于“高水平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中,因此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大大增加。
干细胞干预调理
干细胞技术发展迅速,汉氏联合独有的胎盘干细胞,具有极低的免疫原性,安全可控。
胎盘干细胞不仅高表达Oct4基因,具有极高的活性,同时高表达CD抗原(血管黏附因子),针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demmc.com/zcmbyy/956475.html